校園.好精神

《精神健康素養資源套》

        隨着社會急速的發展及轉變,兒童及青少年需要應對不同的壓力及挑戰。協助兒童及青少年順利過渡各種考驗和轉變,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是培育他們成長的重要一環。研究顯示,提升兒童及青少年對精神健康的認知和正面態度,能有效改善他們的抗壓能力及精神健康。因此,在校園普及化教授精神健康議題能有效改善兒童及青少年的精神健康素養。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定義,健康應包括身體層面、精神層面,以及社會適應層面等三方面的健康狀態。其中「精神層面」方面,學者提倡要普及大眾的「精神健康素養」(O'Connor et al., 2014),即社會人士普遍能綜合運用精神健康知識,有足夠的辨析能力和積極正面的態度 ,以預防及減少受精神健康問題困擾的風險因素。

在學生層面,「精神健康素養」的具體內容可包含四方面:

1. 認識保持良好精神健康的方法

        如果一個人長期在壓力較大的環境生活,又沒有合適的紓緩方法,精神狀態也會直接受影響。因此,學生需了解各種安全、簡單、容易實行的方法以保持身心健康,同時也學習如何能應付日常壓力,選擇合適的方法及行動調節身心狀態。

2. 認識精神健康疾病和有效的治療方法

        不少人出現精神健康警號時,會不自覺淡化自己正經歷的困擾。久而久之,困擾情況可能會日趨嚴重。故此,加強學生對精神健康疾病的早期病徵及有效治療方法的認識,有助他們及早覺察精神健康疾病的警號,並促進有需要的學生儘早求助。

3. 減低對精神病患者的負面標籤

        大眾對精神疾病有不少負面的想法。這些刻板印象會造成對精神病患者的偏見,從而形成歧視行為,甚至患者也會形成自我標籤。這些負面標籤會阻礙出現精神健康問題的人向相關專業人員尋求協助(Harper & Vakili, 2021)。要有效去除這些負面標籤,必須由正確認識及推廣精神健康訊息入手,並向學生提倡以正面及包容的態度看待受精神健康問題困擾的人士。

4. 鼓勵身邊的人在有精神健康需要時求助

        關愛的環境有助預防及減少學生受精神健康問題困擾的風險。我們應鼓勵學生主動關懷別人,守望相助。若學生懷疑自己或朋友出現精神健康問題,應儘早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
 

        有見及此,設計團隊參考了不同國家有關精神健康的文獻及其理論框架,加上借鑑了外地學校進行精神健康素養課程的材料、團隊的臨床經驗及參與試行計劃的老師、社工及學生的回饋,發展出一套適合本地學生的資料套,以提升學生的精神健康素養。

              精神健康素養資源套(高小版)                精神健康素養資源套(初中版)

返回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