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好精神

及早支援有精神健康風險的學生

協助學生建立與學校和朋輩的「聯繫感」

要促進學生的精神健康,學校應有效地提升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協助他們建立與學校和朋輩的「聯繫感」(connectedness) ,讓學生從中得到接納和認同。研究顯示如一所學校的學生有較強「聯繫感」,會較少出現欺凌、暴力事件和自殺行為等情況。

協助有精神健康風險的學生建立「聯繫感」的方法有:

  • 加強教職員之間的關心和支援,營造關愛的校園環境,讓學生感到安全和被重視
  • 明白和接納學生的不同情況和需要,給予的適切的支援,協助他們按個人的能力在學業和行為上不斷進步
  • 透過非正規課程和活動,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和社交支援網絡
  • 提供充足機會和不同學習方式,讓學生發揮潛能,作出貢獻,建立成功感
  • 欣賞學生獨特之處,給予肯定和發展潛能的機會

 

為學生、教師和家長提供守門訓練

學校應為不同持份者提供守門人訓練(gatekeeper training),提升他們對精神健康的認知和關注,掌握基本支援技巧(包括: 如何表達關心、鼓勵積極求助)和認識專業支援服務的轉介途徑和社區資源等。

 

設立支援及轉介機制

學校可委任一位有相關知識及技巧的學校人員(例如:學校社工、輔導人員)主動聯絡被識別為有精神健康風險學生的家長,表達關注和瞭解他們的需要,以及根據學生在學校的情況,與家長和有關教師商討支援和跟進策略。有關學校人員、教師和家長需定期檢視支援措施的成效並作出適當調整,並在有需要時,諮詢專業人士的意見及作出轉介。

 

支援策略

學校可透過個案會議找出學生的「保護因素」(protective factor) 和「危險因素」(risk factor)。一些可以提升個人抗逆力並減低危險行為風險的因素稱為「保護因素」;而可以增加個人危險行為風險的因素稱為「危險因素」。學校可協助增強的保護因素包括學生的強項和正面思維、家人/朋友/老師的支持和鼓勵等,而可以減少的危險因素則包括缺乏適應技巧、缺乏家庭的支援、與朋輩相處困難等。詳情可參考《識別、支援及轉介有自殺行為的學生:學校資源手冊》

 支援策略包括:

  • 以簡單直接的語氣與學生溝通,聆聽及給予鼓勵,欣賞並指出他們進步的地方
  • 以包容及耐心的態度,協助學生減輕壓力源頭
  • 運用多元化的教導技巧和方式(例如:視覺策略、精簡指示等)
  • 給予學習支援,有彈性地處理功課問題,按需要給予調適
  • 當學生感到十分緊張和壓迫時,可考慮提供一個安全、寧靜地方稍作休息,減少受到刺激的機會

 

加強家庭與學校的溝通

學校與家長應保持緊密及定期的溝通,可透過記事簿、日誌、及電郵等方式,瞭解學生的進展,包括成功的例子、遇到的困難及學生的情緒表現等。


返回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