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好精神

认识及支援有自我伤害行为的学生

自我伤害或自残行为是指有意伤害自己身体却无意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通常是用以表达和应对难以承受的情绪困扰的一种方式。

自我伤害可包括割伤和用力抓伤自己、服用过量药物、拳打墙壁、用盐/冰灼伤身体等多种行为。这些学生很多时是藉着刻意伤害自己,以宣泄心灵上的痛苦、愤怒或紧张、惩罚自己、令自己麻木或脱离麻木等目的。有些学生会刻意伤害自己,以表达其痛苦或逃避困扰。不过,亦有学生的自我伤害行为背后有自杀的意图。研究也显示,有重复的自我伤害行为的学生,其自杀风险亦较高。

 

自我伤的循环

自我伤害可被视为一种不良的情绪应对机制。当情绪困扰强烈得至无法承受,出现失控或麻木的感觉时,一些学生可能找不到缓解情绪困扰的方法,继而自我伤害,从中获得舒缓和短暂的释放。然而,困扰他们的真正原因可能并未得到处理,而且部分人会在自我伤害后感到羞愧或悲伤,进一步累积负面情绪。当这些伤痛的感觉再次来袭时,他们只好再次以伤害自己的方法应对,结果形成恶性循环。

 
留意警号及早识别

自我伤害行为在青少年阶段的学生中并不罕见。研究显示,约一成半甚至更高比例的学生曾经有自我伤害行为。及早识别和支援这些有需要的学生,能帮助他们避免陷入或早日脱离自我伤害的循环。

学校人员可留意学生有否出现以下警号:

  • 身上有无法解释的割痕,瘀伤或烧伤的痕迹
  • 经常以手带、绷带、胶布等物品覆盖手腕等身体部位
  • 衣着打扮与天气不符,如天气炎热仍然穿上长袖衫或长裤以遮掩手臂或腿部
  • 拒绝参与需要更换衣服或穿着短袖衣物的活动
  • 行为隐秘,例如不寻常地长时间待在洗手间内或校园里较隐闭的地方
  • 于作品(例如画作、作文)中提及有关自我伤害或情绪困扰
  • 于社交媒体中分享自我伤害的行为或讯息,或于网上搜寻有关自我伤害行为的资讯
  • 抑郁或焦虑征状,例如社交退缩、忽略个人衞生或仪容等

 

学校政和支机制
  • 学校危机处理小组订立校内应对学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处理机制和指引,确保校内不同岗位的人员清晰知道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并知悉相关的转介机制和资料保密政策
  • 为学校人员提供培训,例如提升一般教师对自我伤害的认识,厘清谬误,并加强他们辨识相关征兆的能力,以及掌握适当的回应技巧
  • 加强学校的预防性工作,例如运用实证为本的社交情绪课程,教导学生各种情绪调节技巧和应对方法,提升他们的社交沟通和解难能力,以及提高他们的求助意识

 

即时介入
  • 即时回应学生的医疗需要,有需要时提供急救或送院治疗
  • 尽可能以平静、不加批判的方式回应学生的情绪
  • 与学生进行初步的风险评估,了解其保护和危险因素,以及检视其自杀、重复自残或患有精神病的风险程度
  • 风险评估过后,如学校人员认为问题值得关注,应通知家长。过程中应让学生知悉,尽可能取得学生的同意,甚至因应学生的年龄和理解能力,让学生参与其中(相关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可参考《识别、支援及转介有自杀行为的学生:学校资源手册》第五章:与家长沟通)
  • 如学生同时有自杀风险,尽快与学生寻求医护专业人员的协助及服务

 

  • 与学生共同拟定安全计划,让学生能够识别自己的危机时刻、支援网络、应对策略和紧急求助方法,为日后再次面对情绪困扰的情况作准备
  • 为学生提供情绪辅导,让学生以合适的方法抒发情绪,并鼓励学生以其他应对方法替代自我伤害行为
  • 透过辅导、训练或活动,提升学生的解难能力和自信心
  • 在校园生活适应、师生及朋辈关系、课堂学习等方面提供适切的支援和调适
  • 按需要转介学生接受合适的精神健康服务或社区支援服务
  • 预防自我伤害行为在朋辈之间的传染效应,注意学生之间有否谈论或展示有关自我伤害行为的方法,及时作出跟进和处理


(点击下载PDF版本电子海报)

 
有关支援有自伤行为的学生的研讨会

教育局于2022年11月曾举办有关支援有自伤行为的学生的研讨会,邀请了临床心理学家和学校人员分享,相关的讲义已上载至「有关支援有精神健康需要学生的专业发展活动」页面。

 
教育和支

学校应协助家长明白学生的情绪困扰,并与家长分享有关支援有自我伤害行为的子女的合宜态度和沟通技巧。学校和家长可参考《如何帮助有自我伤害行为的子女》小册子。

本地参

香港大学香港赛马会防止自杀研究中心 (2012)。《处理自我伤害行为实务指引》。


返回
页首